金屬蝕刻加工技術精度一致性
金屬蝕刻加工技術精度一致性:
金屬蝕刻技術經過幾百年的艱難曆程,人們也積累起了足夠的經驗,並在這些經驗之上形成了金屬蝕刻的理論。由於這種加工方法的逐步成熟,使這一技術在20世紀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,這一時期感光防蝕技術也逐漸完善起來,這一技術的發展包括了感光材料、感光光源的發展並由此而引起的感光設備的發展。
金屬蝕刻還隻能說是一種加工技術,還不能上升到工藝這一範疇,因為在當時及以後的幾百年裏,金屬蝕刻隻是由加工者自己對技術水準來決定其加工質量,並且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學到這門技術,這一時期主要是對鎧甲或其他工藝品之類的花紋製作,所使用的防蝕材料隻是一些天然樹脂、石蠟、桐油等天然有機材料。早期的蝕刻劑大都由醋、鹽等配製而成。對於圖形製作,在當時隻能通過加工者進行手繪或刻劃的方式進行,流傳下來的數據大多限於手抄本,並沒有形成一種規模,同時也談不上蝕刻工件在圖形深度,精度上的一致性。到了17世紀,由於硫酸、鹽酸、氫氟酸、硝酸、苛性堿等強有力的具有蝕刻作用的強酸、強堿被先後發明,才使金屬蝕刻技術有了新的發展。在這一時期從事金屬蝕刻的工匠,也可以稱之為藝術家。在那時,要從事這門職業,得要有繪畫天賦,因為每一個圖案都是操作者根據其需要繪畫出來的。從繪畫藝術的層麵來看,也並不需要每一幅作品完全一致,不一致才能稱其為藝術。這門加工技術真正上升為工藝是工業和軍事上的迫切需要,特別是軍事上的需要。